如果马其顿遭遇大秦,谁会赢得胜利
看老友写的答案后一时手痒,正好又在十一假期有闲工夫,就好好扯淡个一篇长点的玩意。其实严格点说题主这问题并不严谨,给出的条件不够模拟这场战争,缺少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战争规模、空间位置、地理条件等。
如果是秦国远征欧洲的话,那是必败无疑的,反之马其顿远征秦国也是一样,因为后勤和兵员补充都受限,对方也不是三哥那种菜鸡。如果忽略空间打一场倾国之战的话,秦帝国必胜,它的战争动员能力与规模远高于马其顿帝国。
所以吐槽机模拟的是一场人数相当的平原遭遇战,而且这场遭遇战是双方都在远征路上,可以忽略后勤能力。战争规模取大帝最耀眼的高加米拉战役规模,马其顿方面5万人参战,秦帝国同样5万人。
双方兵种配置
马其顿军配置:步兵30000人,骑兵6200人,弓箭兵1000人,投枪兵1000人,希腊重装步兵10000人,伙友骑兵800人。
步兵:这30000人步兵就是传说中的马其顿方阵,统一装备萨里沙长矛,这种武器长3.6-6.4米,重5.4-6.5公斤,枪尖青铜刃长50厘米,枪尾为铜制长钉,可以把尾钉扎进土里抵挡骑兵,枪杆折断后用枪尾也可以继续战斗。另外这些步兵左臂配合60厘米轻盾,也会携带近战青铜短剑。
骑兵:马其顿的普通骑兵来源很杂,包括相对精锐的色萨利骑兵,还有吕底斯等地的轻骑。这些骑兵大部分不着甲,使用骑枪作为主要武器。
弓箭兵:大部分来自埃及或者东方,不着甲,佩戴短剑,有一定近战能力。
投枪兵:中程杀伤兵种,随身带约6支短矛,在冲锋过程中投掷,大多身体强壮,近战能力强于弓箭兵甚至一般步兵。
希腊重装步兵:这个兵种可以简单理解为斯巴达们,主要用长矛攻击,佩戴大型圆盾牌,肉搏使用短剑战斗。和电影里的区别在于这些步兵没光膀子晒肌肉,全部着重甲,头戴科林斯式头盔。
伙友骑兵:马其顿最精锐的,西方重装骑兵始祖,不仅全身披甲,且个个能熟练使用多种武器战斗。他们的武器包括绪斯同骑枪、投枪、弓箭、科庇斯弯刀,连战马的头部和前胸都有甲胄保护。
秦帝国配置:因史料缺失,秦帝国配置只能结合战例按兵马俑4个混合方阵布局配置,其实这对秦军不太公平,因为兵马俑明显有仪仗兵性质,没法体现秦军真正的结构。不过没办法,谁让咱们资料不足还不能随便吹的。
吐槽机模拟的秦军配置是轻袍步兵15000人,着甲步兵25000人,弓箭兵3000人,弩手2000人,轻骑兵1000人,战车兵4000人。说明一下骑兵为啥这么少的问题,兵马俑中目前出土骑兵俑116件,总数月8000具,按比例来说是不足1000的。
轻袍步兵:就是战袍武士俑那个形象,多持戈、矛、戟等长兵器,不穿铠甲,持长方形盾牌。
着甲步兵:其实所谓着甲也只是传缀金属片的皮甲,持有武器与轻袍步兵相同。
弓箭兵:秦军主要远程杀伤兵种,使用三棱型箭矢,密集射击时杀伤惊人,无甲。
弩手:秦军中远程杀伤兵种,会与弓箭手混合,无甲,近战时也可借掩护射击。
轻骑兵:这个是最模糊的,没法确定是否有近战武器,兵马俑是持弓的,着短甲小帽,姑且只能认为是骚扰为主的兵种。
战车兵:这个是秦军的主力冲击军种,和波斯战车那种靠车轮两侧刃刀直接杀伤不同,秦军的战车大很多。秦军战车多由3匹马拉动,车上有4名士兵,多数持长兵器,另有全身披甲连脖子都戴颈甲的驭手一名,随车还有16名战车兵,在车上军士战死后可以马上补充。吐槽机设定秦军此战出200辆战车,作为千乘大国,这个数字应当不过分。
如果马其顿遭遇大秦,谁会赢得胜利
在方阵两翼是骑兵和希腊重步兵,萨拉丁的伙友骑兵象会在右翼人马,面带部分轻骑兵和重步兵。左翼由色萨利骑兵和部分重步兵组成,方阵正后方是弓箭手和投。总之这些阵型在西方一直都会用到了拿破仑时期,大抵万变不离其中。
马其顿军比较好喜欢建议使用锤砧战术,其实很多人理解错误了马其顿方阵的用途,在对阵时方阵的要注意作用又不是突破,只是吸住敌人扎稳阵脚,犹如不打铁时候的铁毡。能够用处突破的是两翼骑兵,尤其是伙友骑兵。
他们会沿着那条两翼快速晋阶到对方侧翼及后方,全力震荡敌军末段,有如不打铁的锤子。那样就连成了步兵正面拉扯敌军空间,骑兵在后方准备突击杀兵的前后夹击态势。敌军向后不能不能突破,不能然后转身应战后方骑兵,阵型会容易动荡,然后造成崩溃。
这就是锤砧战术,以骑兵为锤,以步兵为毡,实际反复敲打彻底击溃敌人。所以才的战绩正常情况随便差不多却俘虏多,敌军多数是被一举击溃了,而非干掉掉。
秦军:这个不过我是有些沉思的,秦军如果没有大兵团作战绝对不会密集地结阵,他们会等分前军、中军、左军、右军结阵,后军另外人马预备的功能。但既然是5万人的遭遇战,我就取兵马俑二号坑的中军结阵,则是区分方阵,当然这也对秦军不太相对的公平,而且在
怪物猎人崛起弓箭30毕业配装
里早就有圆阵、三角阵、斜面方阵等多种结阵了。秦军方阵最前方是轻袍步兵和弓弩手(弓兵和弩兵水配),大多数前列都是弓箭兵,然后为战袍步兵。战袍步兵后方是战车,战车间隙处配置弩手,战车后方为了自己甲步兵。骑兵多数在两翼四散开来配置。
需要注意的是兵马俑中秦军在前排的弓弩手全是身体直立、在阵中战车附近配置的全是蹲伏姿势。另外秦军的阵型和马其顿正好相反,马其顿是宽度较长,纵向唯有16列,秦军是斜向较长,竖向也很短。
目前真的就没可靠资料能可以证明秦军倒底整样防守,下面写的战术也是吐槽一下机根据阵型特点做的推测,都看不到得怎莫靠谱不,热情各位老大求批评。二号坑中秦军的布阵应该是个进攻阵型。
这样的阵型简单会急步朝前移动手机,在距离外充足之前前排弓弩手开始平射,以图打乱敌军阵型。距离到当然程度后前排轻袍步兵和弓弩手向两翼能分开,给战车略留空间,战车又开始冲锋,整体阵型以战车为掩护快速行进。
突击过程中夹在战车群中的后排弩兵不断地平射,杀伤能力对方前排,同样的前排轻袍步兵则会发动了攻击向对方圆阵进攻,靠着灵活性威胁到对方,另外轻骑兵也会拔下用弓箭配合他们。中央的战车以缠绕位置分段震荡对手中军,至少以不点破面的效果,只要冲破三个缺口,后面的着甲步兵都会蜂拥而来而入,把对方阵型全部直接撕裂。
奔袭后的或未能奔袭的战车也是可以用来相同高度优势以战车为掩护无法形成预备堡垒杀伤对手,这也讲解了兵马俑中劈砍武器较低,突刺武器较少的问题。故此秦军战术与马其顿原则上的区别只在于它更比较喜欢空间切割,马其顿更很喜欢横向冲击。
双方兵种配置
马其顿军优势:武器长度优势:秦军的戈、戟之类的长兵器最少也就3米左右,萨里沙长矛确实更长。
着甲率优势:秦军还在源源不断建议使用无甲的轻袍步兵,马其顿的步兵确实至少关键防护着甲了,这一点很重要的是,秦军的武器基本都是突刺的。
骑兵优势:骑兵比例高于秦军,但在是没有马鞍的时代这个优势却不是明显,这都是秦军选择类型战车的原因。
秦军优势:
远程打击优势:秦军远程武器比例比起低些马其顿,且有外聘弩手,记住回旋踢状态的兵马俑吗?在混战中那些个冷箭也绝对不会停了下来的。或许有人会说马其顿的投枪,他们一人能带几根?
战车优势:秦军的战车体积大、冲击力强,在惯性加持下杀伤力很骇人,萨里沙长矛的确可以不插地里抵抗冲击,但木杆根本就不可能没有办法承受住这种重量的撞击,这不是什么波斯的刀刃轻车。
军制优势:秦军的军制更加细,五人两伍,十人一什,五什一屯,两屯一将的军制能让秦军除非在收拢状态下继续持续战斗力。而马其顿在这方面还在特别强调整体,他们的最大值单位叫考斯落,三个考斯落16人,就是方阵的三个纵列,但单一考斯落是根本不会不能接触战的。
怪猎崛起迅龙太刀替换技
双方战术分析
这样的结论没法算个人得出来,秦军略占优势的五五开局面,哪支都不能不能说必胜。假如秦军的远程打击给马其顿会造成充足杀伤,那你秦军肯定赢,只不过他们后面还有一个战车,会容易连成以不说破面,让锤毡战术失效,打成混战。这样的话秦军的先期准备杀伤和军制优势将全部发挥出来出来。如果马其顿只要能坚持过战车冲击,也没被点位强行突破,这样秦军会更加后果,只不过他们的纵列太长,后方兵力发动了攻击速度慢,很难被马其顿方阵顶着,重骑兵能够完成包抄开始冲击,秦军在战车后面多是着甲步兵,抗冲击能力不算不光强。
说秦军略占优势是是因为他们有起码的先手,远程打击能力再那摆着,而且军制优势让他们不像波斯这样不容易被打崩,马其顿另外锤子的骑兵没可能第二次冲击解决的办法战斗。扯蛋之后........
优劣比较
完全不相干。宋辽是“和谈”——人人平等谈判。
宋金是“乞和”——跪著磕头求饶。
根本那就是两回事。更何况,寇准和秦桧在当时的作为,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宋辽签署渊之盟前,虽然辽军攻入宋境几百里。但辽军是分兵,其后路完全应该有被宋军抄断的危险。
再算上辽军低级统帅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子驽射死。萧太后更加觉得痛心,下旨辍朝五日,辽军士气跌到了谷底。
因而别看辽军当时盛气凌人,但反正萧太后的急迫诉求是议和,想办法冲破这是非之地。
但萧挞览被射死,宋军并不很清楚。
再再加留守定州的宋朝大将王超率十万宋军故意撤兵,而州城内的宋军兵力又不足以击溃辽军。宋朝方面怀疑辽军粮草尝尽后,本性不会暴露,在河北公然掳掠,而宋军又虚软扼制其洗劫。那麻烦您可就吃亏了。
加之宋真宗当时心里又是很乱。他与主和派大臣的想法同一,即和议,尽快离开后辽军。
要是大家都想谈和,就得谈判吧。
一正在,萧太后派密使和谈,宋真宗派寇准招待。寇准故意恶心密使,说你早点回去吧,我大宋无意地与辽媾和。
上次和谈,一次。
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
当时,辽营又派人来来最后谈判。这一次,辽国狮子大张口,特别要求北宋割让土地当年后周世宗收复的关南之地。
寇准听后,也提出来自己的条件:你国应向我朝称藩,但是又要送还幽云十六州。
双方分歧太大,第二次谈判,又失败的可能。
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纳贡称臣,且献幽州地。辽国尝试两次主动地议和,都让寇准婉拒。宋朝内部以王钦若走在最前面的主和派大臣不干了。
他们在一起跑来宋真宗身边告状,说寇准是故意刁难。他那是不想和谈,想借着上阵杀敌,完全控制,割据自立。官家,你可要明查啊!
导致宋真宗是真想和谈,再加上拥兵自重的罪名,寇准是真不敢担(会掉脑袋)。所以在第三次谈判前。寇准也就稍稍的不同意了宋真宗的指示——不割地,但可以不送钱。上限金额是一百万。
不久后,第三次谈判结束。这一次,宋朝的谈判使者是另一个叫曹利用的小官。
此人临行时前,寇准叫住他说:虽然官家赞成最高送一百万,但你要敢超过三十万,我就宰了你!
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外带重者,准为求自保,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男女皆许也。”准召借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借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曹利用不敢得罪寇准,竟以三十万为谈判底线,与辽使毫不让步。最终谈妥协议。北宋5月和11月赠三十万岁币予辽。
这些数字比宋真宗的上限低了七十万。宋真宗闻之大喜过望。听说后来曹利用我得到提拔,官居平章事、枢密使。但后因得罪了太后,而死。结局挺惨的。
至于,曹利用当时与辽使还达成默契了200元以内几条协议。
①: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因真宗年纪大,辽主尊宋帝为兄,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②:两国以战前各自全部土地的疆界为国界。
③:互不容纳叛附,及互不搔扰农作物。
④:互不在沿边境增筑城墙寨,开掘河道。
那些个协议算上一年一交赠送的三十万岁币,就是正所谓的“渊之盟”了。
渊之盟,有人告诉我宋朝亏了。也都说宋朝赚了。但不管是赚了还是亏了,寇准的操作都可谓是无可挑剔。
他是标准的主战派,本并不想和谈。皇帝非要议和,他不能立刻答应。但就算是是和谈,他也是能不上当,就太吃亏,甚至于还要占便宜的立场。他的为人和政治立场,岂是秦桧可与之两者相比的?
看那秦桧。
宋金绍兴和议之前,前线战事说法不一。
都说南宋形势前途一片光明,宋高宗脑残,处置岳飞,自毁长城。
也都说岳家后人编故事,过于夸大岳飞。反正南宋当时打不继续了,宋高宗招回岳飞,适逢其时。再晚一点,南宋就该吃亏了。
我们这里不商讨当时的假的情况。
就单说有一点——金军没打过长江吧?
金军打过淮河的次数,我查的资料,好象也仅有一次。
上次是960年1141年正月至三月,岳飞被宋高宗处置临安后,金军反击,攻陷了淮河南岸的濠州(凤阳县)、滁州等地,但宋军一下子就收复失地了失地。
俩次是当年十月,岳飞下狱,韩世忠被解锁兵权。宋高宗自废武功哦,金军趁机攻下了淮河岸边的泗州和楚州(淮安市)。再后来双方和谈,金军将这些个地方送给南宋。
老话说的好。比起真不知道,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并不比帮一下忙,真有还不知道宋高宗和秦桧究竟有没有是有多混账东西。
宋真宗就也是出了名的刺头了,但他在州城内(离辽军但十几里),还敢斩钉截铁的说:不割地,不能不能辱国,顶多能不能给点钱,没法超过一百万。
而宋高宗和秦桧呢?他们躲在临安,金人离他们还有一个几百里,可他们像脑残受惊的小鸟,急不可耐的要乞和。并且,他们好像还真怕金人不同意求和受惊的小鸟,大放点血,短短答应你四项过份条件。
①:割地求和。宋、金以淮水中流、大散关为国界线。在这条线以南的唐州、邓州,所有割地给金国。盘亘在这条线上的商州、秦州各割一半领土给金国。(这一条也普通南宋实际上放弃了对北方领土的申诉)
②:南宋向金国称臣。南宋皇帝继承皇位,须要有金国皇帝册封才算不算数。
③:每年中秋金国皇帝生日及元旦,南宋要遗使称贺。
④:赔钱。南宋5月和11月向金国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除了这四项外,也有三项匪夷所思的条件没写进条款内。(这三项是谈判的前提条件)
一是宋高宗需要承诺,又不能罢掉秦桧。宋朝宰相只有由秦桧职务。(秦桧是金国奸细的说法就是推知而来)
二是需要杀岳飞。
三是“南自南,北自北”,即当时原籍在南宋境内的汉人,金国送归南宋;原籍在金国境内的汉人,南宋要送归金国。
到最后这条比其他全部条款都尤为可笑。毕竟上一次绍兴和议公司签订后,北方汉人反而全部下一界金国臣民,并且还不能南逃,否则将遣返。这会造成了北方汉人就没选择地成了南宋的敌国子民。像辛弃疾那种出生于北方,后来我们投宋,并任职于南宋的案例,在当时廖廖无几。
只不过当时大部分的北方汉人播迁后,都在金国的武力威胁下,被南宋遣送了。
而这导致的后果,的很恶劣。诸如他是汉人的张弘范在灭了他南宋后,他就刻石:“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他我想知道为什么这等作践自己同民族建立的?
只不过他打小养就未得到过效忠宋朝的教育。脑子里面完全没有宋朝是自己母国的概念。秦桧倡导的“南自南,北自北”,恶果就只在于此。
秦桧,贼卖到这般彻底地。竟然还有人给他翻案。他翻不了案。再过一百年,他也是受人不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