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骑马与砍杀2侦察兵npc(骑马与砍杀乱舞水浒剧情攻略)

时间:2023-06-27 12:40:55人气:347 作者:未知

骑马与砍杀乱舞水浒剧情攻略

首先,去水泊梁山,和洪太尉说话,他会给你打劫匪的任务,打满8个,回去找他说话,他会给你打15个山贼

自然之道怎么写读后感

第一篇:自然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游览云台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砍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砍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破坏,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心满意足后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自然界真是奥秘啊!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体公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篇二:自然之道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首先我明白了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太阳东升西落;人的生老病死 ……这些都是最普遍的自然之道.其次,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在大自然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一旦破坏,就会违背自然之道,带来严重的后果.《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讲了游客强烈要求向导把一只打探的幼龟抱进大海,其他的海龟获得了错误信息被食肉鸟吞吃的事.表面看人们有同情心,实际人们违背了自然之道,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很多很多,还比如: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污染水资源,捕杀动物,导致绿色植被越来越少,土地松散,沙尘暴肆虐,这样人类也跟着受罪.土地松散,江河边没有树木,沙土流进江河,河床漫漫抬高,就会发生洪涝灾害.人们把污水,垃圾投入了江河湖海,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干净的水资源,大海里的生物可糟了殃.人们捕杀飞禽,虫子没有了眼中钉肉中刺的天敌,更加猖狂,陆地上本来就少的绿洲沙漠化.
地震、海啸、沙尘暴、,这一个一个的自然灾害都逼向了人们,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所以人们切记,不能破坏自然之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篇三:自然之道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侦察龟抱入大海,使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美食.经过这样的教训,我们知道了:在龟群们爬向大海之前,总会有一只幼龟当龟群的侦察兵,它总是第一个爬出去,如果有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它就会带领别的幼龟爬向大海.
如果我是文章中的那个向导,我就会对他们说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会让那么多幼龟受到伤害了!其实,大自然就是人类的老师,它给了人类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大自然的身体里,有许多像自然之道这样的字眼,只有我们尊重自然,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篇四:自然之道读后感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我深有感悟.受益匪浅.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鹰要把幼龟侦察兵叼走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进大海,这使巢穴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所以其它的幼龟就鱼贯而出,结果众多幼龟都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这一句我看出了,向导知道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若无其事.见惯不惊的表情及这一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在农村发生的一件事: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和哥哥一同在橘子树林里玩耍,我们跑啊!追啊!来到了一棵橘子树下休息,我仰望天空,突然发现了一只小鸟,它叼着一根干硬的小树枝,朝自己的窝飞去,喔!那只小鸟在搭巢呢!我大声地说,只见那只小鸟疲劳地.艰苦地叼着树枝,掉了一根,再找一根,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我不禁拿着树枝,朝鸟巢走去,企图帮小鸟搭窝.当我准备爬上树时,哥哥说:不要帮忙,它会搭好的,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能违反.我信了哥哥的话.我们等啊!等啊!一等就是20分钟.30分钟.40.终于,小鸟搭好了自己的窝,劳累而又开心地飞了进去.
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能只从客观主义出发

保尔为什么要跳槽去骑兵第一集团

保尔有一次碰到了骑兵第一军的人,听他们说到了骑兵第一军的战斗故事,保尔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回来后,他就跟指挥员提出了,要调转到骑兵第一军去

身居高位后,有勇有谋的太史慈为何再无作为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太史慈在跟随孙策之前,曾经于万军之中单骑突围,寻找刘备来解救孔融。后来又有在神策亭单独跟孙策大战数百回合,甚至拿到了孙策的头盔。

但是太史慈自从投奔孙策之后,却很少有比较出名的战绩传出,这是为何呢?

其实以史为鉴认为只有三个原因。

一、对手名气不够大

太史慈的一生其实挺悲剧的,无论是跟着孔融还是跟着刘繇,太史慈只能凸显个人的武勇,而不能带领士兵显示自己的才华。

孔融自己本身就是眼高手低,不然也不会被黄巾军屡次围困,第一次好在有太史慈帮助,让刘备解围。后面只能抛妻弃子逃亡了事。

而刘繇本身虽然是汉室宗亲,面对孙策这样的江东小霸王,手下有太史慈这样的豪杰竟然不能用!当有人劝刘繇重用太史慈的时候,刘繇竟然说:如果我用了太史慈为将,恐怕许子将要笑话我的吧!

于是刘繇拿太史慈这样的绝世名将当侦察兵用。但就是这样,太史慈都几乎活捉了孙策。

后来刘繇败亡,孙策重用太史慈。太史慈才真正得以彰显自己的才华。

我们看到,太史慈之前的经历中,有刘备、孔融、刘繇、孙策这样的英雄人物,虽然太史慈没有权力,但是一点小事迹都搞的人尽皆知。

但是太史慈投靠孙策后,遇到的对手不是宗贼就是山贼,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有,就算太史慈立下赫赫战功,没有一个有名的对手,连带着太史慈的战绩也不为人所知。

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太史慈投靠孙策之后,虽然孙策立即任命太史慈为帐下都督,拜折冲中郎将。要知道跟着孙坚起兵的第一大将程普这时候也不过是荡寇中郎将!韩当、蒋钦等人还只是个校尉。可见孙策对太史慈的重用。

而太史慈也不负众望,先是用两个月的时间收复刘繇旧部数万人来投奔孙策,彻底平定了刘繇残余势力。

然后因为江东未平,孙策需要自己冲锋陷阵,开疆辟土。当时孙策的对手都是东吴各地的宗贼、山贼、越民等,虽然没有啥名将,但是比较难缠。而荆州和东吴交接的建昌、海昏等地经常受到刘表从子刘磐的进攻。刘磐虽然不是刘表亲儿子,但是三国志中记载刘磐十分骁勇,是荆州众将中少有的以“骁勇”形容的武将。

于是孙策把自己的铁杆亲信任命为各地太守,一方面治理地方,一方面平定叛乱。

在各地太守中,孙策自己任命自己为东吴最重要的会稽太守,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堂哥孙贲为豫章太守;堂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基本上都是自家亲戚。

而对抗荆州刘磐的重任,孙权就把他交给了太史慈。孙策任命太史慈为建昌督尉,并且全权负责管理海昏、建昌六个县的将领和士兵抵御刘磐。

话说太史慈果然厉害,自从太史慈去了建昌后,刘磐竟然再也没有机会前来骚扰东吴了。三国志记载:刘磐绝迹不复为寇。

俗话说得好: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太史慈虽然不知道在建昌都做了哪些贡献,但是从上任前刘磐屡次为祸,到太史慈上任后,刘磐压根不敢来,可见其水平。

正当太史慈打算大放光彩时,孙策竟然被了。年轻的孙权继位后,首要问题自然是巩固孙吴根据地。于是孙权就把前来服丧的周瑜留在东吴。

因为除了太史慈,没几个人能抵挡刘磐,于是孙权就把对付刘磐以及荆州的军政大权都给了太史慈。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但是可惜的是,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的时候竟然病逝了。据吴书记载,太史慈在临死前叹息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啊!太史慈死后,孙权也是非常痛惜悼念。

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觉得太史慈去世太早,这样一员好汉竟然没能赶得上赤壁之战。于是大笔一挥,给太史慈加上几年寿命。

让太史慈赶上了赤壁大战,甚至还赶上了合肥大战。

《三国演义》中,在赤壁之战前,太史慈还在群英会上为周瑜担任监酒官,于赤壁战中则负责绕到曹军背后,断绝来自合肥的曹军援兵。在合肥之战一役中,太史慈还大战魏将张辽,最后死于乱箭之下。

可以说罗贯中对于早早去世,没有赶上后面大战的太史慈也是极为偏爱的了,干脆就在小说里让太史慈大显威风,最后马革裹尸,也算是顺了太史慈临终前的叹息之意。

但是太史慈真的要是活到赤壁之战时,其地位肯定和周瑜比肩,而不会是周瑜的一个监酒官。

要知道太史慈投降孙策时,孙策是明确承诺:“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这是很明显是把太史慈当做合作伙伴来看待的,而不是普通的下属。

三国志的排名也说明了这一点。太史慈、刘繇、士燮三人的传记在一起,并且排名吴书第四。仅次于孙坚孙策、孙权、三嗣主等东吴领袖的传记。

而刘繇、士燮则都是一方诸侯,后来虽然或败或降,但是远比其他人地位要高,而太史慈和他二人并列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要知道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传记才是吴书第九;而所谓的江东十二虎臣程普、黄盖等人的传记则是十二个人挤在一个传记里排名第十。看出差距来了吧。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亲人彼此不再走动,怎么回事

我今年58,俩弟一妹,只有我妹还和我来往,偶尔在给爹娘上坟时,能碰见弟弟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是这些年我们手足兄弟“断交”的往事。

17岁那年,我爸得了重病,临终前,攥着我的手,叫我一定要帮我妈把弟弟妹妹拉扯大,那时我大弟14岁,小弟11岁,妹妹7岁。当时,我正在县城读高三,成绩一般般,处理完我爸的后事,没回去继续读书。

因为我们这要“单干”了,我们家人多,分的地也多,我妈带我种地干活儿,全家人都听她的,但当儿女的都忽略了一点:当父母的都偏心。我妈就特偏我二弟,他白净斯文,聪明好学,还跳级上了初中,是我妈的骄傲。

用现在的话说,那时的我就是我妈的工具人,但本家叔伯眼里,我这属于长兄如父,担起了长子的责任,婶子大娘们一番热心张罗,21岁那年,我娶上了媳妇儿。

从那以后,我们家矛盾不断。

问题出在我妈那里,她觉得我结婚了,就不管这一大家子人了,迟迟不和我们分家,还对我媳妇儿横挑鼻子竖挑眼,怀着5个月的身孕,逼她去村头挑水,要不是被我看到给拦住了,我儿子得晚出生两年。

回家后,我说了妈妈两句,她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嘴里念叨着我爸的名字,说我娶了媳妇忘了娘,不管弟弟妹妹们。

最后,在家族长者主持下,我们分了家,但依然住在一个院子里。

那时,大弟跟着我一起种地,也到了该说媳妇的岁数,可我们家这条件太差,娶不起,于是我劝他先去当几年兵,没准还有个好出路。

同年,小弟上高一,是全年级的尖子生,我妈觉得日子有盼头了,等过几年她小儿子大学毕业,分配成为国家干部,她就不种地了,进城跟着吃皇粮去了。

不用说,学费还是我这个当大哥的出,但小弟觉不领情,他一直觉得我娶老婆成家,分家过日子以后就不管他们了,认为我背叛了家人,对我冷若冰霜,连学费都是我交给我妈,他从我妈那里拿。

他去省城的大学报到时,我想去送他,顺便看看大学到底长啥样,被他一口拒绝了。说自己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时我儿子还小,老婆又怀了孕,家里也走不开,就没陪他去。

至于我妹,她的出生就是个意外,刚生下来还没5斤沉,皮肤皱巴巴的,头发都盖不住头皮,裹在襁褓里,就像个小猫,当时我妈没有奶水,饿的她嗷嗷直哭,没等出月子,就打听着把她送走,在我和我爸的阻挠下,她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爷爷奶奶还有我,用小米汤羊奶把她喂大,她从小特别黏我,也特别懂事,帮我老婆带孩子,跟我妈下地干活儿,给羊割草,给猪喂食,自己还养了一窝兔子,一窝鸡,还有两只大鹅。

现如今,她是养殖专业户,喂了200多头牛。

二弟大学毕业之后,分到了市财政局,端上了铁饭碗,领导给他介绍了个官家千金,攀龙附凤后的二弟,和原生家庭划清了界限,虽然他儿子跟他姓,但无法改变他上门女婿的现实。

我妈跟着进城享福的梦想破灭,又把宝押在她二儿子身上了。

大弟当了6年兵,转业后,分进一家国企,成了在编正式工人,娶了厂里的女工,因为工作出色,还分了个小院子,我妈去伺候月子时,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又给他们带了三年孩子。

俩弟弟结婚,家具家电摩托车,婚礼宴席,加起来我花了小三万。

在1990年代初期,这算是一笔大钱了,当时我赶集卖布多年,攒了家底,俩弟弟结婚,花了一多半,后来小舅子结婚,全掏空了。

当时全国都下海,我是全村第一批脱产农民,把地包给邻居之后,开着机动三轮,拉着老婆继续贩卖布匹。

到1995年,布匹生意已经不赚钱,我想在城里开个成衣店,投资有点大,于是去找俩弟弟想办法,大弟说厂子效益不好,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我叫他跟我一起生意,他觉得被熟人看见不好。我问他,前段时间买厂里集资盖楼房,找我借的八千块钱啥时候还,他来了一句:“村里的房子和地,我都不要了,我买楼找你拿点钱,你还好意思找我还?”

“你当兵转业的,要不是我托高中同学关系,你根本就进不了这个厂子,你成了国家工人,就不是农业户口了,责任田和宅基地,都和你没关系了,你想要的话,咱妈住的那土坯房宅基地给你留着,那二亩地也给你,你结婚时,我出的钱,是替咱爹娘出的,但你借我的钱,有了得还我,绝不能赖掉!”我认真地跟他解释。

“你还是我亲哥吗,这几年不种地,做买卖做的,眼里只认钱了是不?现在这社会风气太坏了,把你一个淳朴善良有担当的大哥给带坏了!”他感慨道。

“你别扯这没用的,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你要是还不了,就跟着我干活儿顶账,反正你也天天闲着!”我当时是怕他无所事事,整个人待。

大弟像看傻瓜似地看着我,觉得我一个泥腿子农民,哪有资格教训拿国家工资的工人阶级,然后告诉我:“你只是我哥,不是我爸,咱们各过各的日子,我欠你的钱,发了工资,一下就给你还清,看看你挣了俩钱这嘚瑟样吧!”说罢就把我赶出了家门。

那年七月十五,回乡下给我爸上坟,他把这事儿告诉了我妈,当我老婆的面,我妈说这钱不用还了,我老婆看着我,没等我张口,小妹挺身而出,说:“凭什么总让不能大哥大嫂吃亏,他们为全家人付出的够多了,二哥你们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也得把钱还上!我们都当父母的人了,妈你咋还这么偏心,还这么爱掺和事儿呀!”

我妈听罢,气得拿拐杖敲她,被她一把夺过去扔了。

在那个遍地是黄金,干啥都发财的年月,那些吃惯皇粮,按月领工资成习惯的人,大部分拉不下脸去捡,弯不下腰去挣。

最终,大弟没跟我干,后来两口子下岗之后,找我借钱买了个微型卡车,给家具城拉家具,直到2007年,我儿子上大学报到,他才把欠我的钱还清。

那时,他带着人揽装修生意,挣了不少钱,开上了奥迪A6L,更不把我这个开烟酒铺子的大哥放眼里了,也就逢年过节回来看看我妈,见了我,连招呼都不打。

至于我那当上干部的二弟,见我上门借钱,人家只说不欠我钱,也没受我恩惠,没义务借给我,还说上学到结婚所有的花费是妈给的,工作是自己找的。

他那态度惹怒了我,我说:“咱妈所有的钱,都是我给的,要是全靠她,你高中都念不完!”

“大哥,麻烦您算一下,他到底花了你家多少钱!”说罢他媳妇儿递给我一个电子计算器。

“弟媳妇儿,我是来找你们借钱,不是的,我做买卖挣了就还的!”我解释道。

“不用,你算清楚,多点也无所谓,别算少了,这是他欠你的,我们家不欠债!”她跟我解释。

我说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三万。

“你这叫狮子大开口,做了两年买卖,宰人宰得挺熟练啊,别听他瞎扯,撑破天两万……”没等说完,他老婆说:“好了你不用管,三万就三万,多出来的就算替他谢恩了,但没有下次,对了,麻烦您给我写个收条!”说罢递给我纸笔。

“你家人的事情,希望你能快刀斩乱麻,我不想让你和他们有牵扯,你母亲的赡养费,每个月500块够了吧,你每个季度送一次,我只要求一点,叫他们不要来干扰我们的生活,OK?”已经下海做生意的弟媳妇儿对我小弟说道。

“嗯,我知道了,家里事情我会处理好的!”我弟唯唯诺诺地说道。

没想到这种豪门狗血剧的桥段,居然落到我们兄弟身上了!当时我恨不得踹他两脚,读了这么多年书,全白费了,一读书人的气节,文化人的风骨都丢得一干二净,为了荣华富贵,可以不管活着的亲娘,不顾死去的亲爹,不认手足兄弟,老婆说啥是啥,活的和条哈巴狗似的,我这小弟算是白瞎了!

带着满怀失望,和三万块钱,我离开了他们家。

后来我妈知道这事儿,跑我家把我骂了一顿,拿拐棍戳着我家锅,骂得我狗血喷头。

在我们这个曾经因为饥荒死亡过半的村子,打架骂街升级到进门砸锅,基本就是不解之仇了。

关键时候,还是我媳妇当了恶人,把我妈架了出去。

我妈气不过,进城去找俩儿子告状,但她引以为傲的俩儿子谁也没回来替她撑腰……

小弟对老婆信守言诺,直到我妈去世,她也没在他家住过一次,除了给爸妈上坟,中秋春节,都在岳父岳母家过。

他家儿子,我见过不到5次,我妈就见过一次。如今这个侄子在美国上大学,弟媳妇在美国,我弟弟在国内算是“裸官”了。

不过,这两年他升迁无望,倒是多了几分人情味儿,也敢回来看看了。

甚至还忍着牛粪味儿,去养牛场找过小妹,国庆节时,还帮他喂过几天牛。

再说我自己家的情况:

到2000年代,互联网电商崛起之前,我完成了原始积累,进城买了楼房,买了商铺,在商场代理了来自宁波的西装品牌,攒了点钱,借给妹妹一部分搞养殖场,给儿女买了房,留了点养老钱,现在就靠吃利息,收房租过日子。

我妈不想进城,觉得会麻烦她那挣大钱当大官的有出息儿子,终究是我和小妹,这两个她深以为耻,觉得一辈子没啥出息的儿女,轮番照顾,直到她生命最后一刻。

我孙子已经上小学了,大弟也当上了爷爷,但依然管着那家装修公司,一副老板派头,四十年前那个跟我后面锄地,磨得满手水泡,累的满头大汗的忧伤少年,头发已经花白。

三兄弟的后代几乎没什么交集,血脉相连,但相遇无言。

恩恩怨怨,即使放下,也没啥共同话题了。

后记:

这是我房东大叔给我讲家族往事,有点长,一说起兄弟之间的疏离,他就后悔自己当初去找俩弟弟借钱,觉得要不是他找上门,俩弟弟也不会这样,其实他忽略了一点,自从他弟弟进了国企,进了机关,他们生活就不同了,这种差异,注定了情分上的疏远,渐渐的亲情就“断了”!

全文三千字,感谢各位读完,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howork.cn All Right Reser 好哇下载站鲁ICP备17017723号-4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