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泵,如何分类的,主要用在哪里
泵的分类
按工作原理分:
1.容积式泵
靠工作部件的运动造成工作容积周期性地增大和缩小而吸排液体,并靠工作部件的挤压而直接使液体的压力能增加.
根据运动部件运动的不同又分为:往复泵和回转泵两类.
根据运动部件结构不同,有:活塞泵和柱塞泵;有齿轮泵、螺杆泵、叶片泵和水环泵.
2.叶轮式泵
叶轮式泵是靠叶轮带动液体高速回转而把机械能传递给所输送的液体.
根据泵的叶轮和流道结构特点的不同可分为:
1)离心泵
2)轴流泵
3)混流泵
4)旋涡泵.
3.喷射式泵
是靠工作流体产生的高速射流引射流体,然后再通过动量交换而使被引射流体的能量增加.
4.泵的其它分类
泵还可以按泵轴位置分为:
1)立式泵
2)卧式泵
按吸口数目分为:
1)单吸泵 (single suction pump)
2)双吸泵 (double suction pump)
按驱动泵的原动机来分:
1)电动泵
2)汽轮机泵
3)柴油机泵
[其他详细拓展]
泵
pump
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
广义上的泵是输送流体或使其增压的机械,包括某些输送气体的机械.泵把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能源的能量传给液体,使液体的能量增加.
水的提升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重要.古代已有各种提水器具,如埃及的链泵(前17世纪)、的桔槔(前17世纪)、辘轳(前11世纪)、水车(公元1世纪) ,以及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等.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了最原始的活塞泵灭火泵.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4叶片滑片泵的记载, 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 .1689年,法国的D.帕潘发明了4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1818年 ,美国出现了具有径向直叶片 、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离心泵.1840~1850年,美国的H.R.沃辛顿发明了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发明,使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随后,各种泵相继问世.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泵的效率逐步提高,性能范围和应用也日渐扩大.
泵的种类繁多,按工作原理可分为:①动力式泵,又叫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依靠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动力作用,把能量连续地传递给液体,使液体的动能(为主)和压力能增加,随后通过压出室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又可分为离心泵、轴流泵、部分流泵和旋涡泵等.②容积式泵,依靠包容液体的密封工作空间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把能量周期性地传递给液体,使液体的压力增加至将液体强行排出,根据工作元件的运动形式又可分为往复泵和回转泵.③其他类型的泵,以其他形式传递能量.如射流泵依靠高速喷射的工作流体将需输送的流体吸入泵后混合,进行动量交换以传递能量;水锤泵利用制动时流动中的部分水被升到一定高度传递能量 ;电磁泵是使通电的液态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产生流动而实现输送.另外,泵也可按输送液体的性质、驱动方法、结构、用途等进行分类.
水的提升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种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链泵(公元前17世纪),的桔槔(公元前17世纪)、辘轳(公元前11世纪)和水车(公元1世纪).比较著名的还有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稳连续地将水提至几米高处,其原理仍为现代螺杆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灭火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备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现了蒸汽机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
1840~1850年,美国沃辛顿发明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
回转泵的出现与工业上对液体输送的要求日益多样化有关.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四叶片滑片泵的记载,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但直到19世纪回转泵仍存在泄漏大、磨损大和效率低等缺点.20世纪初,人们解决了转子润滑和密封等问题,并采用高速电动机驱动,适合较高压力、中小流量和各种粘性液体的回转泵才得到迅速发展.回转泵的类型和适宜输送的液体种类之多为其他各类泵所不及.
利用离心力输水的想法最早出现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作的草图中.168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发明了四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但更接近于现代离心泵的,则是1818年在美国出现的具有径向直叶片、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所谓马萨诸塞泵.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被发明,使得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
尽管早在175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就提出了叶轮式水力机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离心泵设计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世纪末,高速电动机的发明使离心泵获得理想动力源之后,它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在英国的雷诺和德国的普夫莱德雷尔等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离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围和使用领域也日益扩大,已成为现代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泵.
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如射流泵、水锤泵、电磁泵、气体升液泵.泵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例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
容积式泵是依靠工作元件在泵缸内作往复或回转运动,使工作容积交替地增大和缩小,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工作元件作往复运动的容积式泵称为往复泵,作回转运动的称为回转泵.前者的吸入和排出过程在同一泵缸内交替进行,并由吸入阀和排出阀加以控制;后者则是通过齿轮、螺杆、叶形转子或滑片等工作元件的旋转作用,迫使液体从吸入侧转移到排出侧.
容积式泵在一定转速或往复次数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几乎不随压力而改变;往复泵的流量和压力有较大脉动,需要采取相应的消减脉动措施;回转泵一般无脉动或只有小的脉动;具有自吸能力,泵启动后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气吸入液体;启动泵时必须将排出管路阀门完全打开;往复泵适用于高压力和小流量;回转泵适用于中小流量和较高压力;往复泵适宜输送清洁的液体或气液混合物.总的来说,容积泵的效率高于动力式泵.
动力式泵靠快速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作用力,将机械能传递给液体,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然后再通过泵缸,将大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而实现输送.动力式泵又称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离心泵是最常见的动力式泵.
动力式泵在一定转速下产生的扬程有一限定值,扬程随流量而改变;工作稳定,输送连续,流量和压力无脉动;一般无自吸能力,需要将泵先灌满液体或将管路抽成真空后才能开始工作 ;适用性能范围广;适宜输送粘度很小的清洁液体,特殊设计的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或水输固体物.动力式泵主要用于给水、排水、灌溉、流程液体输送、电站蓄能、液压传动和船舶喷射推进等.
其他类型的泵是指以另外的传递能量的一类泵.例如射流泵是依靠高速喷射出的工作流体 ,将需要输送的流体吸入泵内,并通过两种流体混合进行动量交换来传递能量;水锤泵是利用流动中的水被突然制动时产生的能量,使其中的一部分水压升到一定高度;电磁泵是使通电的液态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 ,产生流动而实现输送;气体升液泵通过导管将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气体送至液体的最底层处,使之形成较液体轻的气液混合流体,再借管外液体的压力将混合流体压升上来.
泵的性能参数主要有流量和扬程,此外还有轴功率、转速和必需汽蚀裕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泵出口输出的液体量,一般采用体积流量;扬程是单位重量输送液体从泵入口至出口的能量增量 ,对于容积式泵,能量增量主要体现在压力能增加上,所以通常以压力增量代替扬程来表示.泵的效率不是一个独立性能参数,它可以由别的性能参数例如流量、扬程和轴功率按公式计算求得.反之,已知流量、扬程和效率,也可求出轴功率.
泵的各个性能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赖变化关系,可以通过对泵进行试验,分别测得和算出参数值,并画成曲线来表示,这些曲线称为泵的特性曲线.每一台泵都有特定的特性曲线,由泵制造厂提供.通常在工厂给出的特性曲线上还标明推荐使用的性能区段,称为该泵的工作范围.
泵的实际工作点由泵的曲线与泵的装置特性曲线的交点来确定.选择和使用泵,应使泵的工作点落在工作范围内,以保证运转经济性和安全.此外,同一台泵输送粘度不同的液体时,其特性曲线也会改变.通常,泵制造厂所给的特性曲线大多是指输送清洁冷水时的特性曲线.对于动力式泵,随着液体粘度增大,扬程和效率降低,轴功率增大,所以工业上有时将粘度大的液体加热使粘性变小,以提高输送效率.
特点和应用 动力式泵和容积式泵除了原理上有所不同以外,在工作特性和应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动力式泵的主要特点是:①一定的泵在一定转速下所产生的扬程有一限定值.工作点流量和轴功率取决于与泵连接的装置系统的情况(位差、压力差和管路损失).扬程随流量而改变(图2).②工作稳定,输送连续,流量和压力无脉动.③一般无自吸能力,需要将泵先灌满液体或将管路抽成真空后才能开始工作.④离心泵在排出管路阀门关闭状态下启动,旋涡泵和轴流泵在阀门全开状态下启动,以减少启动功率.⑤离心泵适合于用高速电动机和汽轮机等直接驱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维修方便.⑥适用性能范围广,离心泵的流量可以从几到几十万米3/时,扬程可以从数米到数千米;轴流泵一般适用于大流量和低扬程(20米以下).离心泵和轴流泵的效率一般在80%以下,高的可达90%.⑦适宜输送粘度很小的清洁液体(例如清水),特殊设计的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或水输固体物.动力式泵主要用于给水、排水、灌溉、流程液体输送、电站蓄能、液压传动和船舶喷射推进等.
容积式泵的主要特点是:①一定的泵在一定转速或往复次数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几乎不随压力而变.工作点压力和轴功率取决于与泵连接的装置系统的情况,因此当泵在排出管路不通(相当于系统阻力无限大)的情况下运转时,其压力和轴功率会增大到使泵或原动机破坏,所以必须设置安全阀来保护泵(蒸汽直接作用或压缩空气驱动的泵例外).②往复泵的流量和压力有较大脉动,需要采取相应的消减脉动措施;回转泵一般无脉动或只有小的脉动.③具有自吸能力,泵启动后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气吸入液体.④启动泵时必须将排出管路阀门完全打开.⑤往复泵是低速机械,尺寸大,制造和安装费用也大;回转泵转速较高,可达3000转/分.⑥往复泵适用于高压力(有高达350兆帕的)和小流量(100米3/时以下);回转泵适用于中小流量(400米3/时以下)和较高压力(35兆帕以下).总的来说,容积泵的效率高于动力式泵,而且效率曲线的高效区较宽.往复泵的效率一般为70~85%,高的可达90%以上.⑦往复泵适宜输送清洁的液体或气液混合物,有的泵如隔膜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主要用于给水、提供高压液源和计量输送等.回转泵适宜输送有润滑性的清洁的液体和液气混合物,特别是粘度大的液体,主要用于油品、食品液体的输送和液压传动方面.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叶轮安装在泵壳内,并紧固在泵轴3上,泵轴由电机直接带动.泵壳中央有一液体吸入4与吸入管5连接.液体经底阀6和吸入管进入泵内.泵壳上的液体排出口8与排出管9连接.
在泵启动前,泵壳内灌满被输送的液体;启动后,启动后,叶轮由轴带动高速转动,叶片间的液体也必须随着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外缘并获得能量,以高速离开叶轮外缘进入蜗形泵壳.在蜗壳中,液体由于流道的逐渐扩大而减速,又将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最后以较高的压力流入排出管道,送至需要场所.液体由叶轮中心流向外缘时,在叶轮中心形成了一定的真空,由于贮槽液面上方的压力大于泵入口处的压力,液体便被连续压入叶轮中.可见,只要叶轮不断地转动,液体便会不断地被吸入和排出.
编辑本段污水泵结构
叶轮、压水室、是污水泵的两大核心部件.叶轮的结构分为四大类:叶片式(开式、闭式)、旋流式、流道式、(包括单流道和双流道)螺旋离心式四种.其性能的优劣,也就代表泵性能的优劣,污水泵的抗堵塞性能,效率的高低,以及汽蚀性能,抗磨蚀性能主要是由叶泵和压水室两大部件来保证.
编辑本段泵主要运用的领域
从泵的性能范围看,巨型泵的流量每小时可达几十万立方米以上,而微型泵的流量每小时则在几十毫升以下;泵的压力可从常压到高达19.61Mpa(200kgf/cm2)以上;被输送液体的温度最低达-200摄氏度以下,最高可达800摄氏度以上.泵输送液体的种类繁多,诸如输送水(清水、污水等)、油液、酸碱液、悬浮液、和液态金属等.
在化工和石油部门的生产中,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多是液体,而将原料制成半成品和成品,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泵在这些过程中起到了输送液体和提供化学反应的压力流量的作用,此外,在很多装置中还用泵来调节温度.
在农业生产中,泵是主要的排灌机械.我国农村幅原广阔,每年农村都需要大量的泵,一般来说农用泵占泵总产量一半以上.
在矿业和冶金工业中,泵也是使用最多的设备.矿井需要用泵排水,在选矿、冶炼和轧制过程中,需用泵来供水先等.
在电力部门,核电站需要核主泵、二级泵、三级泵、热电厂需要大量的锅炉给水泵、冷凝水泵、循环水泵和灰渣泵等.
在国防建设中,飞机襟翼、尾舵和起落架的调节、军舰和坦克炮塔的转动、潜艇的沉浮等都需要用泵.高压和有放射性的液体,有的还要求泵无任何泄漏等.
在船舶制造工业中,每艘远洋轮上所用的泵一般在百台以上,其类型也是各式各样的.其它如城市的给排水、蒸汽机车的用水、机床中的润滑和冷却、纺织工业中输送漂液和染料、造纸工业中输送纸浆,以及食品工业中输送牛奶和糖类食品等,都需要有大量的泵.
总之,无论是飞机、火箭、坦克、潜艇、还是钻井、采矿、火车、船舶,或者是日常的生活,到处都需要用泵,到处都有泵在运行.正是这样,所以把泵列为通用机械,它是机械工业中的一类生要产品.
设计院在设计装置设备时,要确定泵的用途和性能并选择泵型.这种选择首先得从选择泵的种类和形式开始,那么以什么原则来选泵呢?依据又是什么?
一 、了解泵选型原则
1、使所选泵的型式和性能符合装置流量、扬程、压力、温度、汽蚀流量、吸程等工艺参数的要求.
2、必须满足介质特性的要求.
对输送易燃、易爆有毒或贵重介质的泵,要求轴封可靠或采用无泄漏泵,如磁力驱动泵、隔膜泵、屏蔽泵
对输送腐蚀性介质的泵,要求对流部件采用耐腐蚀性材料,如AFB不锈钢耐腐蚀泵,CQF工程塑料磁力驱动泵.
对输送含固体颗粒介质的泵,要求对流部件采用耐磨材料,必要时轴封用采用清洁液体冲洗.
3、机械方面可靠性高、噪声低、振动小.
4、经济上要综合考虑到设备费、运转费、维修费和管理费的总成本最低.
5、离心泵具有转速高、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流量大、结构简单、输液无脉动、性能平稳、容易操作和维修方便等特点.
因此除以下情况外,应尽可能选用离心泵:
a、有计量要求时,选用计量泵.
b、扬程要求很高,流量很小且无合适小流量高扬离心泵可选用时,可选用往复泵,如汽蚀要求不高时也可选用旋涡泵.
c、扬程很低,流量很大时,可选用轴流泵和混流泵.
d、介质粘度较大(大于650~1000mm2/s)时,可考虑选用转子泵或往复泵(齿轮泵、螺杆泵).
e、介质含气量75%,流量较小且粘度小于37.4mm2/s时,可选用旋涡泵.
f、对启动频繁或灌泵不便的场合,应选用具有自吸性能的泵,如自吸式离心泵、自吸式旋涡泵、气动(电动)隔膜泵.
二、知道泵选型的基本依据
泵选型依据,应根据工艺流程,给排水要求,从五个方面加以考虑,既液体输送量、装置扬程、液体性质、管路布置以及操作运转条件等.
1、流量是选泵的重要性能数据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整个装置的的生产能力和输送能力.如设计院工艺设计中能算出泵正常、最小、最大三种流量.选择泵时,以最大流量为依据,兼顾正常流量,在没有最大流量时,通常可取正常流量的1.1倍作为最大流量.
2、装置系统所需的扬程是选泵的又一重要性能数据,一般要用放大5%—10%余量后扬程来选型.
3、液体性质,包括液体介质名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其它性质,物理性质有温度c密度d,粘度u,介质中固体颗粒直径和气体的含量等,这涉及到系统的扬程,有效气蚀余量计算和合适泵的类型:化学性质,主要指液体介质的化学腐蚀性和毒性,是选用泵材料和选用那一种轴封型式的重要依据.
4、 装置系统的管路布置条件指的是送液高度送液距离送液走向,吸如侧最低液面,排出侧最高液面等一些数据和管道规格及其长度、材料、管件规格、数量等,以便进行系梳扬程计算和汽蚀余量的校核.
5、 操作条件的内容很多,如液体的操作T饱和蒸汽力P、吸入侧压力PS(绝对)、排出侧容器压力PZ、海拔高度、环境温度操作是间隙的还是连续的、泵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可移的.
三、选泵的具体操作
根据泵选型原则和选型基本条件,具体操作如下:
1、根据装置的布置、地形条件、水位条件、运转条件,确定选择卧式、立式和其它型式(管道式、潜水式、液下式、无堵塞式、自吸式、齿轮式等)的泵.
2、根据液体介质性质,确定清水泵,热水泵还是油泵、化工泵或耐腐蚀泵或杂质泵,或者采用无堵塞泵.安装在爆炸区域的泵,应根据爆炸区域等级,采用相应的防爆电动机.
3、根据流量大小,确定选单吸泵还是双吸泵;根据扬程高低,选单级泵还是多级泵,高转速泵还是低转速泵(空调泵)、多级泵效率比单级泵低,如选单级泵和多级泵同样都能用时,首先选用单级泵.
4、确定泵的具体型号
确定选用什么系列的泵后,就可按最大流量,(在没有最大流量时,通常可取正常流量的1.1倍作为最大流量),取放大5%—10%余量后的扬程这两个性能的主要参数,在型谱图或者系列特性曲线上确定具体型号.操作如下:
利用泵特性曲线,在横坐标上找到所需流量值,在纵坐标上找到所需扬程值,从两值分别向上和向右引垂线或水平线,两线交点正好落在特性曲线上,则该泵就是要选的泵,但是这种理想情况一般很少,通常会碰上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种:交点在特性曲线上方,这说明流量满足要求,但扬程不够,此时,若扬程相差不多,或相差5%左右,仍可选用,若扬程相差很多,则选扬程较大的泵.或设法减小管路阻力损失.
第二种:交点在特性曲线下方,在泵特性曲线扇状梯形范围内 ,就初步定下此型号,然后根据扬程相差多少,来决定是否切割叶轮直径,
若扬程相差很小,就不切割,若扬程相差很大,就按所需Q、H、,根据其ns和切割公式,切割叶轮直径,若交点不落在扇状梯形范围内,应选扬程较小的泵.选泵时,有时须考虑生产工艺要求,选用不同形状Q-H特性曲线.
5、泵型号确定后,对水泵或输送介质的物理化学介质近似水的泵,需再到有关产品目录或样本上,根据该型号性能表或性能曲线进行校改,看正常工作点是否落在该泵优先工作区?有效NPSH是否大于(NPSH).也可反过来以NPSH校改几何安装高度?
6、对于输送粘度大于20mm2/s的液体泵(或密度大于1000kg/m3),一定要把以水实验泵特性曲线换算成该粘度(或者该密度下)的性能曲线,特别要对吸入性能和输入功率进行认真计算或较核.
7、确定泵的台数和备用率:
a、对正常运转的泵,一般只用一台,因为一台大泵与并联工作的两台小泵相当,(指扬程、流量相同),大泵效率高于小泵,故从节能角度讲宁可选一台大泵,而不用两台小泵,但遇有下列情况时,可考虑两台泵并联合作:流量很大,一台泵达不到此流量.
b、对于需要有50%的备用率大型泵,可改两台较小的泵工作,两台备用(共三台)
c、对某些大型泵,可选用70%流量要求的泵并联操作,不用备用泵,在一台泵检修时,另一台泵仍然承担 生产上70%的输送.
d、对需24小时连续不停运转的泵,应备用三台泵,一台运转,一台备用,一台维修.
8、一般情况下,客户可提交其“选泵的基本条件”,由我司给予选型或者推荐更好的泵产品.如果设计院在设计装置设备时,对泵的型号已经确定,按设计院要求配置.
有报道称日本明年开始推行AI婚配,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日本可能是第一个实现由分配对象的国家。
这可不是玩笑,日本计划从明年开始,将要强制实行 AI 婚配,为此日本还投入了 20 亿日元。有消息称,这个婚配系统即使年龄或年薪等不符合要求,AI 也可以推荐可能适合自己的人。
日本为何要这么做?
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鼓励结婚生育
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8.2,意味着日本的1.3亿人中6500万人年龄超过了48.2岁。而在1980年日本人的年龄中位数仅仅为33.4岁。1950年,这个数字仅仅为23.92。
当然,日本人也很长寿,全国有3万人超过了100岁。
日本人口生育率低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说明每名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可能生育的子女数。这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终生生育的孩子数。国际公认的一个健康的国家人口生育率为2.1,也意味着一对夫妇终生平均生育2.1个孩子,其中的0.1为自然死亡。这样的话就形成了稳定的人口数量,出生人口与死亡人数也处于平衡态。
然而,据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人口生育率率为1.36,通常来讲低于1.5这个国家就会进入老龄化阶段。
显然,日本社会体系已然如此。对于这样的国情,日本当然也是操碎了心,试图通过高科技来帮助年轻人婚配。
AI技术是什么?AI分配对象怎么样?
AI一般指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而日本此次的AI婚配很可能就是大数据下的电脑婚配。把个人信息(包括性格兴趣三观等等)以及择偶标准输入电脑,在某个系统中汇集,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用户对于涉及兴趣、价值观等问题的回答,以及在系统内的搜索记录等信息,筛选出 “可能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即使对方不符合自己设置的条件。电脑会给有意向者分配可能适合的自己的“对象”。
如果是这样的分配,其主要作用是可以节约相亲的时间。上个网的时间就把相亲对象挑选了一遍。但是,叫人工智能也不一定智能,人作为情感动物,电脑代替不了人脑。
其实,日本的年轻人并非没有时间相亲或者结婚。而是,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很大。他们不是很愿意去结婚,即使结婚了也不会再短时间内要孩子。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同一份报告显示,结婚资金压力是最多18至34岁受访者公认的结婚障碍,男性和女性同意此项的比率都超过四成,婚后住处、职涯考量是另外两项主要的障碍。
不仅晚婚成为惯常,日本人婚后至生育第一胎之间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在1980年是平均0.80年,到了2015年已经变成了平均2.41年。哪怕是结婚以后,日本人也不愿因过早拥有孩子而打乱自己的事业与自由。而不早生育的主要原因是育儿费用和教育费用高。
对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日本也是操碎了心。2004年日本就有了不孕不育治疗补助,2015年更是扩大了这项经济补助。将收入低于730万日元,体外受精困难,未满43周岁的年轻夫妇进行经济补助。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日本的人口老化速度依然在加快。而本次的AI婚配,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经济压力才是日本社会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经济压力就会越大,并且还会伴随着养老难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什么是「低社会」
通俗的来讲,日本的低社会就是:房子太贵了买不起,我就不买了;结婚彩礼太贵了,结不起我就不结了;生孩子养不起我就不生了。
“低社会”这个名词和现在一些年轻人说得“躺平”其实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潜台词都是:既然我很努力也不能追求得到更好的生活,那就选择退而求其次吧,放过自己,只过自己活着就好。对活着之外的其他的诉求,都不再执着。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有,请一定及时归正,因为这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
我们今天来看看日本社会下的“低生活”。
日本年轻人低的生活现状
低社会下年轻人缺乏干劲,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期待和规划,是一种看似很消沉低迷的一种生活,实际上是年轻人对资本家最无声的反抗!
日本年轻人发现自己降低之后,只要活着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一个月只需要上两天班,就可以维持自己最低的生活的活着的要求。
日本的年轻人在我们说躺平这个事情之前,已经开始宅在家里打游戏,不出去上班。
自己的人生没有必要苛责自己,就安安静静地做个废物,不必那么拼,这么沮丧的背后是因为无论自己怎么拼,也拼不过资产的增长。
再努力也拼不过房价的增长,拼了命也够不着那些想要的生活,长期以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慢慢的人的意志也就被消磨殆尽了。
人的身体可以承受的痛苦远比想象中要强,但是人的精神承受的痛苦远比身体要弱得多。
当自己努力的意义被现实击垮后,人就开始不再抱有希望了。于是一旦开始选择“躺平”,后面就很难再选择重新站立起来。
人一旦自暴自弃就很难再回到努力的轨道上来。
“低”的上一辈是日本经济腾飞造就者
在日本低社会到来前,日本的上一辈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作者,也就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那一代人,那一代人一天工作18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才成就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也正是那一代人,后面当上了日本企业的高管,就像写《活法》《干法》的稻盛和夫,说起他们那一代人拼搏的故事,简直觉得自己可以连续讲上一个月的故事。
人的努力动力来源于2个方面,一个是对贫穷的恐惧,一个是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那一辈人不做事就会饿死,而且只要自己加油干,是可以看到成效的,也着实改变了老一辈人的命运。
那一代人的努力成就了战争复苏后的日本,1968年,高速发展的日本发展一度超越了德国。同时日本的汽车产业也开始在世界上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那一代人创造了日本很多品牌的神话:索尼, 松下,佳能,尼康,爱普生,夏普,本田,丰田,铃木,三菱,马自达,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日本品牌,就是在那个经济腾飞的历史背景下,拼搏的日本人慢慢积累下来的。
看看日本的一些老品牌,是否会勾起你的记忆呢?
父辈如此努力,后辈经历了什么变得消沉?
80年代本的经济走向了一个巨大深渊。当时日本房价持续暴涨,人人手里都很有钱,甚至按照当时东京的地价,有人开玩笑,“一个东京便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在房地产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日本人像是看到了房地产的巨大商机,人人都跑去银行贷款,买来一套又一套的房子。
不曾想1992年,日本股市一跌再跌,最高时的38000,到最低时的7000,很多人从富翁直接到负翁,砸在手上的房产还有很多借贷……
就这样,很多90后的日本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巨额的债务……
日本年轻人进入“低社会”
1992年,日本国内的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这20年间日本全国的GDP增长只有0.3倍,而在这20年间GDP增长了26倍。
但是这经济停滞的20年,很多日本年轻人发现即使自己非常的努力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
自己努力已经看不到结果,看不到未来,也改变不了萧条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人努力的意义非常的小,改变不了自己的贫困的命运。
同时日本的职场工作压力大,消费高, 年轻人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选择在家宅起来,慢慢发展出“宅”文化,把自己寄托于网络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日本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父辈经历过日本经济的辉煌,但是最后也落到这样的下场,父辈们经历的悲惨的现实:父辈们再努力,最后也因房产泡沫,散尽了一生积累的财富,甚至到60多岁,70岁也不得不还是继续上班的命运。
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改造了日本年轻人,让他们觉得努力真的没有意义,还不如减低,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自己当“社畜”。
于是,日本年轻人选择了不结婚不买房,不买车,不做高风险创业,存点钱为未来生活提供一些保障。
众所周知,没有消费,就拉不动社会发展,人人都开始谨慎消费,社会就更加变得没有了活力,也没有了创造力。日本存款就算是拉通到0利率也没能打退日本年轻人存款,谨慎消费的习惯,也没能拉动消费。
日本“宅文化”促成了低生活的兴起
日本的80后,90后,没有经历过贫穷,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也很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上班压力大。
加上上一辈的日本老人经常说年轻人这一代很废,老一辈过去的拼命工作把本来就觉得职场压力很大的年轻人更是觉得压力山大。于是下班回家后日本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
上班精神压力很大,人们就会很焦虑。人一旦焦虑就会放弃社交,喜欢宅在家里。加上这些年网络技术的发达,人们开始转而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
所以网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宅文化的发展,而宅文化的兴起也进一步让年轻人降低生活,也就变得更加没有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开始慢慢形成了“低社会”。
上一辈的老人看的年轻人没有一点活力,更加觉得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努力,但是其实选择“低生活”的日本年轻人只是不再愿意成为资本家收割的韭菜。
低生活会加剧了日本社会生育率的下降,也加剧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情况。
同时由于日本年轻一代的人没有工作动力,对整个国家来讲,在经济科技发展上会面临停滞。
作为80后90后,打破“低生活”,的建议:
我们80后90后和日本当时面临的背景有相通的地方,当代的年轻人一样也在面对节节攀高的房价,越来越结不起的婚,以及养不起的孩子。
我们80后和90后正在慢慢地经历着日本之前经历过的“低的生活”。但是放任自流,我们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希望80后90后们记住如下3个建议:
第一、多尝试人生的可能性,人生不应该设限。我们总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荆棘和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选择躺平只是选择了不作为。我们要为自己负责。
第二、压力再大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努力的借口。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而不是在一条不适合的路上一路走到黑。因为不努力的后果,男人只有干不完的体力活;女人只有穿不完的地摊货。
我们不要高估了自己,对这样低质量生活的忍受力,到了自己老年回望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白活了一场。
第三、人的一生最可怕的是无所事事,而最可恨的是无所追求,最可悲的是无所作为。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勤劳上进的民族,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最鲜活的那部分血液,我们继承了这个优秀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是一个很能吃苦的民族,虽然我们多年的经济条件都在慢慢改善,但是不努力真的什么都没有,这不是鸡汤,这是现实。
记住:幸福生活是努力奋斗得来的,不努力不奋斗只会输得更惨,一无所有。
后记:
虽然我们80后90后的生活有很多日本年轻人生活的影子,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也正在经历,只是日本已经提前作为排头兵,先去测试了经济发展道路上哪里会有坑。
当我们再走类似的经济发展的道路时,可以自己避坑,比如现在的房价一直没有持续暴涨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借贷的管控有效地控制着房产市场。
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拥有比日本年轻人更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现在看看那些独居的日本人,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其实很可悲。
如果我们80后90后不改变思想,我们将步入他们的后尘,难道大家愿意吗?我是不会愿意的。我们不要低估了自己对低质量生活的接受程度。
一辈子的碌碌无为不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努力去争取,去追求,去挑战自己,我们回望自己的一生时,才不会觉得有那么多遗憾!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92式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机枪,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当时各国的重机枪一般都在30公斤左右,机枪巨无霸也不过49公斤。(改进后的马克沁只有27公斤)但是92式重机枪重量高达55.3公斤(改进后的92重量达63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
92式机枪是以法国机枪哈奇开斯为蓝本研制而成的,具有散热性好(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射击精度高(在200米外射击精度不低于70%)、威力大(动能3700J,500米内击穿8毫米厚钢板)等优点,所以一经问世深受日本陆军欢迎,一直服役到日本投降。
说起92式机枪,很多抗战老兵都记忆深刻,因为在战场上,92机枪作恶多端,罪孽深重。成千上万的战士死在了它的枪口下,被它打死的无辜百姓更是难以计数。
但是熟悉92式重机枪的人都明白,该枪毛病很多。
二战重机枪家族中,它的名声不咋地,可以说是最垃圾的一款重机枪。那么,92缺点都有哪些?
一、重量太大,携带不便。
一挺92式重机枪,需要10多个人侍候,包括1名士官、8名士兵、2匹马的机枪分队,以及1名士官、8名士兵、8匹马的分队。
在战斗中移动的时候,需要两个人抬着机枪,灵活性确实太差,因此也只能当做固定火力点使用。
二、射速太低,持续性差
由于92机枪不是采用比较先进的弹链供弹,而是采用较落后的弹板供弹;因此在射击的时候,要有一名副手在一旁更换弹板,而弹板容量只有30发。
这就意味着,每打完30发就要更换弹板。
这样一来,火力持续性就受到制约,射速也明显减慢。
92机枪理论射速很吓人,每分钟500发;但实际上很稀松,每分钟能达到200发就不错了,因为时间都消耗在更换弹板上了。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当你更换弹板的时候,很可能给对手以反击机会,把自己秒杀。
三、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弹板实际使用寿命短,一般来说使用2-5次就报。跟弹链相比,运行成本太高。
其次为了保证供弹顺畅,供弹手负担很重,还要不停地刷油。而且供弹手在机枪跟前,也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四、射程较近、安全性差
普通机枪射程大都在1000米以上,马克沁机枪射程甚至高达在2000米。
这就等于说,敌人的机枪可以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外向你射击,对方可以打到你,而你却不能准确打到他。这就非常可怕,战场上不能有效保护自己,还如何消灭敌人?
可是就这样一款缺点多多的机枪,为什么能成为日军的香饽饽,被奉为至宝?
首先是射速低但精度高,日军射击水平高。
凡事有利就有弊,92正是采取了弹板供弹,机枪射速低,射击精确度才相对提高。
日本对士兵要求非常高,士兵军事技能很优秀,陆军的基本原则是一枪要一命,两枪要一命就是不合格士兵。
说白了,日军士兵射击水平很高,射程命中率在百分之几十以上。即使是每分钟只有200发左右的射速,也能消灭140名对手。
而射速高的机枪,稳定性差,射击精度没法保证,即使是发射600发子弹,也不一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但节省子弹,还减轻了后勤压力。
其次是面临的对手不同。
92机枪虽然火力持续性差,射速低,但是大多是在战场使用。
谁都知道装备落后,如果装备一样,日军就不可能在那么放肆。
当时装备不如日军,八路军就更不行了,有的连甚至都没有一挺机枪。
这样一来,对付装备落后的,92机枪已经绰绰有余了。事实上这款机枪也大多用在了战场,是日军侵华作战主力重机枪。
二战时92机枪一共生产了4万多挺,其中有3.5万挺投入到战场。说白了,日寇就是欺负中人手里没像样的武器。
最后一点是改进力不从心、不太重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久,就受到了美国一步步制裁,日本的战争资源出现短缺。
这时候日本军方把重心放在了提高海空作战能力上,因为偷袭珍珠港就是联合舰队完成的,太平洋战场上它们也是主角。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不想将有限的资源用在92式重机枪进行改造升级,即使想,也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92式这款缺点很多的重机枪就伴随着日军侵华,也见证了日军灭亡,直到最后日本战败才寿终正寝。